生活中有哪些常见卫生习惯是不必要、或者说是过度的?

虽然从整体上说,国人对卫生习惯的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一些「过度且不必要的」卫生习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丁香医生就列举了九个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过度卫生习惯」。

1.女性频繁清洗阴道

对于女性来说保持私处清洁十分重要,所以很多女性都十分在意阴道的清洁,有时遇到外阴稍有不适或者轻微白带异常,就各种洗液齐上阵,恨不得把所有细菌都洗光。

然而阴道内有 30 多种常驻菌群,它们的存在维持了阴道内的平衡,也使阴道有了很好的自净功能。频繁的清洗阴道反而会破坏阴道内的菌群平衡,导致无法抵御病原体的侵入,大大提高诸如盆腔感染之类炎症的发病几率。

除非是医生要求,使用一些药准字号的洗液治疗阴道炎等疾病,其他的阴道洗液都是完全没有必要使用的。

所以对于阴道,不需要刻意清洗,只要每晚用清水冲洗或擦洗外阴,并保持干燥,性生活前后也清洗下外阴就足够了。

所以各位姐妹,在阴道清洁上,就不要相信「洗洗更健康」了,有的时候真是「越洗越扑街」。

2.靠掏耳朵来清洁耳道

掏耳朵就是民间所说的「掏耳屎」,听名字,都有一种讲卫生的「大义凌然」感。

然而此 shi 非彼 shi,耳屎虽然听着像废物,但是在医学上叫做「耵(ding)聍(ning)」,是耳道皮肤腺体自行分泌出来同时混合了灰尘和皮屑的物质。

它能润滑耳道防止耳道干燥发痒,阻止异物直接进入耳道刺激耳膜,此外还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最主要的是,它本身有自排自洁功能,大部分人的耳 Shi 会自动排出,就算不清理,它也会自己掉出来。

除了少部分人因为耵聍分泌出现问题,导致「耵聍栓塞」,耳 shi 是都不建议掏的。

因为:

经常掏耳朵会破坏耳道皮肤,可能容易引起各种感染;
还可能使耳道受到刺激造成耳 Shi 分泌过多,加重耵聍栓塞形成的可能;
更可能因为掏耳姿势不对体位错误,导致掏耳棒折断入耳或鼓膜被刺破的情况发生。

就算是耳 shi 过多产生「耵聍栓塞」,也不要自己掏,而是要去医院处理。

所以说,以清洁耳道为目的的掏耳朵是不提倡的,毕竟比起它的「同类」,它还算是:「Shi」中豪杰。

3.随意抠肚脐来清洁肚脐

肚脐是脐带的遗迹,它原本是胎儿营养供给与代谢废物的通道,胎儿出生之后与母亲分开,脐带就被结扎剪断。

至此脐带就完成任务,不再有特别的生理功能了,所以对于正常人来说,肚脐的唯一作用大概就是用来从视觉上辨别身体的正反面。

虽然肚脐没用了,但是和身体其他地方一样,皮肤脱落的细胞与汗液、灰尘等杂质形成的混合物,也就是污垢,很容易在肚脐上残留。

于是有人就喜欢去抠肚脐来清洁。

但是抠肚脐要注意两个情况:

肚脐部位如果破口进而感染,会导致脐炎的发生,虽然这多发于新生儿,但是成人偶尔也会中招;
虽然脐带的功能已经退化,但内脏的神经反射还存在,用力抠肚脐会对它造成刺激,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

所以,在抠肚脐这个卫生习惯上,一定要注意,不要随意抠,过度抠,要洗干净手,用蘸水的棉签,然后轻轻的来。

4.内裤袜子分开洗

这注定是撕逼很厉害的话题。

「不可以一起洗党」认为,袜子是套着臭脚丫的,而内裤是罩着私密处的,怎么能混在一起?尤其对于容易感染的女性而言,内裤袜子一起洗,不就是「拿着脚丫来装逼」!多危险啊!

「可以一起洗党」会认为,洗衣液已经足够清洁二者上面的细菌,且国外公共洗衣房的存在已经证明,裤袜混洗并不会造成大规模感染。

这两种说法其实说的都有道理,也都有缺陷。

一方面洗衣机的清洗确实可以让大部分日常接触身体的物料达到清洁无害的状态,另一方面,国外的公共洗衣房没有造成大规模感染情况是因为国外的洗衣剂里多添加了消毒剂的成分,而这个在国内并没有普及。

但最重要的是,决定能否感染致病,除了环境里的致病微生物,还有人体的免疫力。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说,如果你身体健康,免疫力正常,勤换裤袜,那么裤袜同洗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加上定期清洁洗衣机,及时干燥清洗过的衣物,使用带消毒能力的洗涤剂等措施,就更不用担心什么了。

当然,有些情况,比如本身的皮肤或者私处有一些疾病症状,不清楚洗衣设备的清洁程度,家中有免疫力比较低的孩子,或者就是单纯的「洁癖」。

那还是建议分开洗的。

哦,对了,如果你是个身体健康的独身者,那更可以放心的内裤袜子一起洗,毕竟都是一个人的东西。

5.高温洗澡,用力搓背

很多人洗澡都喜欢把水温调的很高,一方面觉得温度高的水洗澡舒服,另一方面会觉得水温高会洗的更干净。

是的,高温水确实是可以杀菌,但是能达到杀菌效果的高温水,一定能把你烫成一只龙虾,还是深红色的那种。

洗澡的目的不是杀菌,而是除垢。

过高的水温除了会带来烫伤风险,对于老年人或者儿童还会带来其他的风险,比如诱发中风或者「脱水热」之类,所以洗澡的水温不宜过高,应该控制在 49°以下。

这个49°一方面指的是温度上限,另一方面指的是淋雨时的出水温度,而不是泡澡的。

所以你要问 49°淋雨洗起来是什么感觉,大概就是,不冷不热非常爽的感觉。

除了高温洗澡,用力搓灰也是洗澡常遇到的问题,很多人都想搓灰时更大力一点, 好把灰搓掉。

然而人非蟾蜍,不能蜕皮,再用力也不能搓出一副新皮,反而会对皮肤表层造成损伤。

所以啊,搓澡的时候,注意不要太用力。

6.热水烫餐具来杀菌

上面刚说完高温水洗澡,这边就有热水烫餐具清洁了。

高温水是可以杀菌,不过要有两个前提:一要温度高,二要时间长。100 度的开水,经过持续几十分钟的煮沸是可以杀死或者灭活一部分细菌/微生物之类的东西。

然而饭店吃饭前烫餐具的热水,大部分都是桌上的茶水,或者服务员提供的开水,用这种水烫餐具,一则时间不够,二则温度不够,杀菌是不要多想了。

也有很多人认为多一道这样的「工序」,至少可以清理餐具中的浮灰,或者其他残留,吃着放心。

虽然同样的工作用干净的纸巾都可以处理,但是在一个餐具中都有浮灰或者其他残留的馆子吃饭,不应该更担心这个饭馆的食材或者烹饪环境的卫生问题吗?

当然,如果你把烫餐具当作一道隆重的、有文化的、饭前传统仪式——那我绝对没话说。

7.清宿便排肠毒

很多人喜欢请宿便排肠毒,动不动就喝个润肠茶,做个肠道 spa,给肠道洗洗澡,简单说他们是坚信自己是:

「shi 里有毒」

然而医学上并没有「宿便」这个概念。

人在排便以后,人的结肠里确实会残留部分未成形的大便,但在后续的积存过程里发生的大部分是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所以对于健康人来说,既无所谓的「宿便」,也无所谓的「毒素」吸收。

相反,长期服用润肠茶,会导致不可逆的肠神经损害和肌肉萎缩,还可能导致出现结肠黑变病。而肠道 spa,会影响水分和电解质在结肠内的吸收,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对于大部分的正常人来讲,只要有良好的排便习惯,没有因为排便问题影响生活质量,是不需要画蛇添足地清理肠道。

毕竟从小家长就告诉我们,玩 Shi 是不好的。

8.乱用眼药水

用眼卫生也是重要的卫生习惯之一。

现代人用眼疲劳那是家常便饭了,导致很多人,有事没事遇到眼睛干涩不舒服,就把各种稀奇古怪的眼药水往眼睛里滴,搞得像要在眼睛里做无土栽培似的。

然而,很多眼药水并不适合随便用。

打着「去红血丝」招牌的眼药水,核心成分大多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经常使用会造成诸如瞳孔散大,血管粗大,产生依赖的风险,更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

打着「清凉薄荷」招牌的眼药水,成分往往包含薄荷,冰片什么的。

这些成分滴在眼睛上,会产生什么作用、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大多是没有相关研究结果的,生产厂家也没有给出合理解释,风险未知。

打着「消炎抗菌」招牌的眼药水,成分大多是激素或者抗生素。

如果不是遵照医嘱滥用,容易造成刺激性青光眼,刺激性白内障,甚至眼部菌群失调,产生抗药性。

如果一定要选择一种日常应对眼睛干涩的眼药水,那么还是建议使用人工眼泪,比如常见的玻璃酸钠滴眼液,聚乙二醇滴眼液等。

虽然现代人对「人工类」产品抱着不友好的态度,但是缓解眼部疲劳的眼药水上,还是「人工眼泪」靠谱,毕竟,绿色不一定都是好的。

9.小创伤就用酒精消毒

提到外伤消毒,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用酒精,日常遇到一些磕磕碰碰,上来就用酒精对伤口消毒。

但是实际上,酒精虽然可以清除一部分细菌,但是用酒精擦拭伤口一方面很疼,另一方面也并不利于伤口的恢复。

日常生活中比较适合用酒精消毒的场合,比如在输液前,用酒精擦拭皮肤,防止细菌随着针管进入血液,或者是户外做清洁工具使用。

而对于小的擦伤创伤,就不要用酒精了,同样的碘酒,紫药水,红药水都不要用了。

可以先用清水之类的清洗掉伤口的污渍,然后使用碘伏处理伤口,现在碘伏棒很流行,用起来也干净卫生方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