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捂热是不科学也是不推荐的。
先来说说理论上的。
关于发热的机制诸如体温调定点改变等,在《生理学》上已经写的很详细,本质上,发热是机体的自我保护过程,是体温调节中枢下达的作战指令之一。
然而宝宝的司令部并没有发育的很健全,一个不小心,它无法耐受过大的刺激,自己就先崩溃了,然后释放不受控制的信号冲动,也就是所谓的「高热惊厥」。典型的高热惊厥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抽搐,双眼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意识丧失等。这时候宝宝的体温常常高于39℃,而治疗上首先要做的则是控制惊厥与降温,注意是降温,捂热会让体温进一步升高[1]。
这也是为什么,你抱着宝宝去看医生,医生会先给你配一瓶退热药,然后告诉你“38.5℃以上用一次,但是第二次至少间隔6小时。”接着才给你进行相关检查。
在《中国0 至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中明确指出,
“≥2 月龄,肛温≥39. 0℃(口温38. 5℃,腋温38. 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次15 mg·kg-1 ,2 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 h。≥6 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的剂量为每次10 mg·kg-1 ,2 次用药的最短间隔6 ~8 h,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1]
而对于物理降温,指南中的意见则是:
“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1D),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1D)”[2]。
当然,指南中更是没有推荐“捂热”这个疗法。
再来说说平时工作中。我觉得思路上应该分为「院前」和「到达医院后」。
显然这个提问是建立在「院前」思路上的。到达医院后的对症治疗及诸如PCT + WBC + CRP必要时联合胸片以及腰穿等检查寻找病因等在此就不赘述。
我这边的医院,年轻医生都是要轮岗120急救中心的,我也不例外。而到了季节交替时候或者流感爆发的日子里,就会有很多拨打“120”的宝宝父母,他们常常是“高热惊厥”的宝宝父母。我们的救护车50秒内出车,通常10分钟内会赶到现场。到达现场的时候大部分父母已经抱着宝宝在小区门口等候,但也会有一些时候宝宝还在小区里面,不得不询问保安几号楼怎么走,到了楼下发现没门禁,高层等电梯耽误不少时间,影响送医,题外话,还是尽量要在空旷的路边等救护车。
然后,我们谈谈遇到宝宝发热的时候该怎么做:
1.测体温:这个看似很简单,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儿童元素汞暴露主要来自于水银体温计使用中的破碎,并且可导致玻璃碎片损伤”你会怎么想?
2007 至2009 年中国1 项12 例0 ~ 4 岁儿童元素汞中7毒病例系列报告中,4/9 例暴露源为水银体温计破碎玻璃碎片进入体内[3];1995 至2007 年美国1 项33 例5 d 至6岁儿童水银体温计破碎所致损伤中,6/21 例经X 线摄片或乙状结肠镜检查为水银体温计破碎玻璃碎片进入体内[4]。水银体温计玻璃碎片进入体内汇总发生率33. 3%(10/30),95%CI:18. 3% ~51. 4%。
因此很多指南上都推荐宝宝使用电子体温计。通常情况下体温的正常值:口腔舌下温度为36.3~37.2℃,直肠温度36.5~37.7℃比口腔温度高(0.2~0.5℃),腋下温度36.0℃-37.0℃。
高于这个温度的则为发热,然后根据不同的电子体温计存在的误差进行加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更准确。
2.送医:出现发热后密切关注宝宝症状,比如咳嗽、腹泻、抽搐、身上出皮疹、精神萎靡等伴随症状等。尽快送医,向医生提供更完整的病史。
3.降温:不要捂热,不要捂热,不要捂热!宝宝发冷颤抖可以保暖,但是一出汗就不要再用毯子包裹。我曾经120出车的时候碰到过一个被捂热的宝宝,高热惊厥,抽搐窒息。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候已经没办法了……哎……。
我在此重复上面的话 “按照指南,≥2 月龄,肛温≥39. 0℃(口温38. 5℃,腋温38. 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次15 mg·kg-1 ,2 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 h。≥6 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的剂量为每次10 mg·kg-1 ,2 次用药的最短间隔6 ~8 h”
4.如果出现惊厥,记住A(Airway,气道)+B(Breathing,呼吸)。理论上就是保持气道通畅,让宝宝可以自由呼吸。
这些是生存的必须,毕竟活着才能治病。宝宝高热惊厥昏迷前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务必将宝宝鼻腔、口腔中的异物或呕吐物排除。解开衣领,保持周围空气流通,避免患儿出现呼吸困难,让孩子平躺,头侧向一边,或侧躺,等待抽搐结束即可。大部分情况下,抽搐在 5 分钟内会自行停止。待孩子清醒后,可以给孩子口服退热药。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 实用版)》:大多数热性惊厥呈短暂的单次发作,持续时间 1-3 分钟,不必急于用止惊药物,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跌落或受伤,勿刺激患儿,切忌掐人中、撬开牙关,按压或摇晃患儿导致进一步伤害。
一般需要呼叫急诊的,往往是抽搐 2~3 分钟后仍未停止或家长手足无措的情况。当孩子出现惊厥的时候,每个孩子表现情况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的会咬到舌头有的不会,由于上下磨牙导致患儿咬伤口舌等情况的发生也确有,针对这种情况,第五版儿科护理学提示:惊厥发生时,将柔软棉质物放在患儿手中和腋下,防止皮肤摩擦受损。对已出牙的患儿上下臼齿之间垫牙垫防舌咬伤,牙关紧闭时,不要用力撬开,以避免损伤牙齿。
因此,一些家长情急之下让宝宝咬住自己的手指是不正确,我一般在场的话会先确认宝宝的循环呼吸,顺手给家长简单消毒包扎下被咬得皮开肉绽的手指,当然有时候也挺害怕父母的手指出血流进宝宝气道引起窒息的。虽然目前一般是不建议向孩子口中塞入东西,但是情急之下,绝大多数家长无法判断患儿的口腔情况,也不能预测多久能停止,如果实在不放心,出于人文关怀,热性惊厥发作当患儿张口时可放入牙垫之类柔软物品于上下牙齿之间,但痉挛期不宜放。总之,一切不能违背「保持气道通畅」的原则。
在以上的过程中,必须提醒自己: 镇定!镇定!镇定!临床上我不乏会碰到到达医院后一直哭或者一直骂救护车开得太慢的家长。怎么说呢,情绪激动可以理解,但是问了大半个小时连宝宝到底有没有咳嗽腹泻啥的都问不出来,医生也很绝望啊。看着后面几十乃至上百个病人挂号排着队,头上更凉了。
参考
- ^ab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ocket book of hospital care for childre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mmon childhood illnesses – 2nd ed. 2013
- ^Meremikwu M, Oyo-Ita A. Physical methods versus drug placebo or no treatment for managing fever in children.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9, 2
- ^Xu J, Yan CH, Gao Y, et al. Increased Vigilance Needed to Prevent Young Children From Accidental Element Mercury Intoxication. Epidemiology, 2011, 22(1) : S166
- ^ Aprahamian N, Lee L, Shannon M, et al. Glass thermometer injuries: it is not just about the mercury. Pediatr Emerg Care,2009, 25(10) : 645-647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