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因心梗猝死的新闻并不少见,对于什么心梗可能大家已经略有耳闻,今天有知友私信问我,既然猝死本身就是“出乎意料”的,那么猝死是否根本无迹可寻?
既然本题重点说防范,那么跳出对新闻中病因的探究(这里也不说新闻没提及的诱因,毕竟新闻中也无太多关于死因的描述)。这里我就拿旧稿来聊聊一部分知友,由新闻想到的防范问题。即心源性猝死前几个月乃至前几个小时的情况。
猝死并非完全无迹可寻
猝死并非无迹可寻,这还得看情况。据我国一般资料报道,猝死约占死亡总数的2%~10%[1][2]。常见的猝死原因,包括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而对于青年,从一些尸体解剖的研究中可以知道,藏在健康外表下的心脏疾病,近年来也不少见。
由于很多人并没有细致地筛查,(一些体检并不包括心脏超声等检查),我们甚至无法知道有多少人是带着随时可能爆炸的心脏病炸弹在生活。
而关于非心源性的猝死原因,比如癫痫、脑出血、哮喘、中暑、过敏性休克等相对是少数(当然一旦发生了也很危险),而且这些很难从解剖上找到死因。因此并不能很好地得知非心脏因素对造成青年人猝死具体影响。
对比起来,对心源性猝死的探究会清晰一些。近年来,在心源性猝死中,绝大多数有心脏基础结构异常,包括冠心病、心肌肥厚、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等,其中冠心病是“”头号杀手“,有研究表明冠心病在20-30岁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病因构成比是 37%,在 30-40 岁患者所占的比例更高达80%[3]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等“老年病”开始在青年人群里盛行,同时,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缺乏运动、熬夜、吸烟、饮酒、作息不规律等,让青年人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越来越大。
大多数的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都是由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冠心病引起的冠脉痉挛、血栓或者斑块破裂出血等,进而使心肌急性缺血或者心肌坏死,其他情况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 电解质紊乱、过度劳累 、情绪压抑及服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源性猝死。
平日里,合理规律的作息,不暴饮暴食,健康的饮食(低盐低脂低盐高膳食纤维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适度运动,定期体检,筛查有无心脏疾病(包括一些之前不知道的先天性的心脏疾病,尤其是家族中成员发生过猝死更要尽早检查)
如果平日里没有控制住,死亡开始向你靠近了,你并不是什么都做不了,要知道,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经过可分为4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4]。
1.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个月
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一旦经常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尽快到就近的医院进行诊疗
明确这些症状的原因并及时干预,可能能救你一命
如果是挂着诸如“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牌子的医院自然更好。
但也存在无前驱表现,瞬间发生的心脏骤停,对于后者,在这个阶段几乎没有办法很好预防。
2.终末事件期:
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
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
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
一旦你或者周围人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建议立即停止手边活动,冷静放松呼吸,并立即拨打120,以及尽快就诊。如果在平时的筛查中有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恰好又有类似阿司匹林等药物,也可以在告知120指挥中心相关症状后,询问其是否需要立即口服或嚼服阿司匹林,这些很可能是让你避免迎来心跳骤停的最后机会。
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还是发生了
前面的补救并没有避免这一步的到来,心脏骤停后器官供血包括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摘,心脏骤停刚发生时,脑中尚存少量含氧的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出现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皮肤苍白或变得青紫色,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如果此时患者身边恰好有经验丰富的急救医生,在看到这些症状会第一时间进行评估,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而对于没啥急救经验的人而言,这时候切忌手忙脚乱,通过快速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来判断是否心跳骤停,大声呼救求援,立即拨打120,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寻找周围有无AED,以上是最紧急的部分之一。
时间是越快越及时越好。
4.心脏骤停发生后
大部分病人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最后,总结一下。
我这里可真不是特指该新闻的例子,只是对防范心源性猝死进行一些补充性回答。
对于猝死,最好是通过预防让它不发生,一旦发生,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我们可以通过平日里自主学习或是参加一些心肺复苏的培训(很多地方都有开展),了解到第一时间该干什么,不手忙脚乱,很可能就可以很好地救自己的亲友一命。
暂无评论内容